The Empowerment Plan of Legal Science 2021-2024

法律學門增能計畫

研究成果回顧與社會影響性指標之建構
研究人才之培育

緣起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處為促進各學門發展,於2021年提出學門增能方案,徵求各學門就基礎建設、前瞻(重點)議題及跨領域(學門)整合類別,提出計畫推動。

本計畫「法律學門研究成果回顧、社會影響性指標建構暨研究人才培育計畫」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申請,經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審查後核定通過。

計畫期程為3年(2021. 09. 01 – 2024. 08. 31),屬於法律學門基礎建設類別之增能推動。

計畫內容

研究成果回顧與
社會影響性指標之建構

法律學在台灣的發展進程中,向來欠缺對自身成長之軌跡,進行系統性之全面回顧與反思。有鑑於此,本計畫擬透過對於國內法律學術研究社群過往20年(2001年至2020年)研究成果現況,進行描述性分析。

計畫目標旨在希冀藉此能忠實且完整地呈現出法律學門過往20年的發展脈絡,以及各次領域研究成果之統整樣貌。

甚而,在此基礎上,期待能進一步分析法律學門次領域交錯之現象、新興次領域之崛起、研究議題選擇之取向與分布,以及研究成果對於臺灣社會各領域及層面發展的意義與影響性,嘗試從中歸納並建構出法律學門研究成果對社會影響性之主要指標及認定基準。執行成果上,預計將各議題回顧之文章集結,出版「法律學門研究成果回顧與前瞻」專書。

研究人才之培育

舉辦工作坊
促進更多新生代法律人投入學術研究
儲備學門學術研究人才庫

法律學門向來以培養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專業人才為主軸。即使是碩士生,多數亦將時間與心思置於國家考試及專業資格(司法官、檢察官、行政執行官、律師、高等法制人員等)取得上。

從而,有志於學術研究者,呈現日趨萎縮之現象。至於博士班,目前以已有工作之在職生為多數;其畢業後選擇轉任學術研究工作之比例,亦急遽下降。固然,在少子化趨勢下,未來大學教師及研究人才需求量可能亦相對減少。

然研究人才之培育及促進,仍屬法律學門重要之基礎建設,不可偏廢,本計畫希冀能透過舉辦工作坊等方式,促進更多新生代法律人投入學術研究,儲備學門內學術研究的人才庫,厚實學門學術研究之人力基礎。

而即使是業已進入大學或研究機構之新進學者及研究人員,亦需要有可對話之學術社群,協助其能盡早瞭解工作內容,激發研究能量,以及與學門研究發展接軌。

計畫成員

計畫主持人

詹鎮榮

共同主持人

劉靜怡

共同主持人

邱文聰